阳西古建筑——在七贤书院寻回阳西的记忆
阳西
编辑
2016-9-25 20:06
[ 导读 ] 七贤书院,前身是宗勇祠,宗勇祠的前身是古阳江驿站,太平驿站。


  历史,总是不经意间与当下的你我擦肩,回味旧尘,古朴的清新便蕴藏其中。历史不是教科书式的充满距离和对抗的描写,而是,她就在我们身边,就在我们脚下,在空气中,在田野上,在,七贤书院里。

  如果说,当下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,那么,七贤书院里发生的一切,也是一次巧妙的安排。如果说,历史只是不断的巧合,那么,我们也乐意去聆听。寻回这片大地的记忆,并非容易之事,但在某些角落,散落的记忆碎片却俯首皆是,细细聆听,你正在走进,这片大地的记忆深处。


  那是一个书院,七贤书院,前身是宗勇祠,宗勇祠的前身是古阳江驿站,太平驿站。那我们从太平驿站说起。中华帝国在秦朝开始,就有意识地在全国建立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道路驿站系统,这个先进而有效的系统,在快速精确地传达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的同时,很好地维护了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和稳定。驿站,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,驿站旁的断桥残雪、驿站中的离别情深,还有通过一个个驿站给杨贵妃送去的荔枝,所谓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驿站,承载了多少历史烟尘。

  驿站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,那便是为被朝廷贬摘的失意之人,在途中提供食宿之所。多少离愁,多少壮志失意,多少艰难苦恨,都被一个个驿站深藏着。深夜,月圆,驿站的孤独,其实是许多人的孤独,是历史的孤独。唐宋年间的阳江古驿站,也就是现七贤书院所在地,就是这样一座驿站,一座普通的驿站,但也正因为这里曾经是驿站,这里上演的历史也就大不一样。


  当年的现七贤书院,是阳江地区唯一一座驿站,称太平驿站,位于现在的325国道旁,而这条道路,或许是古代通往海南或者广东南方地区的必经之路,无数被贬官员,都必须通过这条道路,经过古阳江驿站,去往海南,去往其他地区。而在这些被贬官员中,就有这些人:唐朝末年的李德裕、宋朝的寇准、赵鼎、秦观、苏轼、苏辙、胡铨等7人。是不是感觉这些人都很熟悉?没错,他们都是名臣名相、文化知识分子,都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之人,这里就不用去介绍了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他们都是被奸臣小人陷害,官场失意,而被贬至广东岭南地区甚至海南的,他们的遭遇,令人惋惜,历史的不理性,往往造就一段段令人心痛的往事。

  在他们人生失意之时,某个驿站的停留或许并不值得他们留意抑或留恋,但作为一个驿站,而阳西作为一个必经之地,在他们停留驻足之时,已给了他们些许的安慰,并无遗憾。

  仕途坎坷,官场难测,但人生这趟旅行还是要继续。贤人们坚定无悔的脚步,在用生命在阐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和抱负,阐释那千古都难以被理解的落寞。时光荏苒,岁月匆匆,古驿站早已化为灰土,但仰仗古人之光修建的宗勇祠、七贤书院,何曾不是在延续着古人的精神和力量?


  明万历三年,总兵张元勋为纪念当时抗击倭寇阵亡的将士,在古驿站旧址修建宗勇祠。清乾隆年间,当地乡绅倡议在宗勇祠前面修建七贤书院,以纪念上述七位曾经过此处的贤人。光绪年间,我们当地的才子刘子校组织捐款重建七贤书院,据说书院匾额上“七贤书院”四个大字即为刘子校所书。现存的七贤书院,即为光绪年间重建的七贤书院,前面是七贤书院,后面则是宗勇祠。后来此处一直为太平小学的教学区,这也是在延续古文人的书香精神。

  七贤书院修建后,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到阳西七贤书院,瞻仰前人,留下他们的脚步。这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写《己亥杂诗》的龚自珍。据记载,当年龚自珍随林则徐南下禁烟,龚自珍慕名来到七贤书院,瞻仰前贤,还种下了两棵白梅树。这两棵白梅树现在仍屹立在院内两边,生长茂盛。我没有在梅花盛开的时候去拜访过七贤书院,所以没有亲眼见到白梅绽放,以后我一定会去,去感受历史、白梅、古建筑的韵味和声音。


  好了,不必多说,剩下的就留给我的读者亲自去寻觅吧。

  寻古路线:七贤书院位于阳西县织篢镇太平村的前太平小学内,即325国道往湛江方向的左边,就在县城附近,交通十分方便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 收藏 

相关阅读

返回顶部